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玄幻 > 让你守岛,你在这养深海巨兽? >第1530章

第1530章

作者:江南字数:1710更新:2024-03-08 14:30

“其中鱼鳞甲,筩袖铠、两裆铠都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强力护甲,而这些也正是明光铠的原型。”

“到了北魏时期,明光铠则是当时军官阶层的豪华装备品。”

“三国时代曹魏曹植在他的《先帝赐臣铠表》中记载有明光甲。”

“其中写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赤炼铠一领,马铠一领。”!”

“隋朝盔甲技术和装备情况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铠基本上已经排挤了两当铠。”

“在大业七年的时候,我国征高句丽,主力骑兵四个团中有两个团装备马铠和明光铠,而没有一个团装备两当铠。”

“到了隋末,还发生了我国军事史上一件大事。”

“那就是:重装骑兵从汉族军队中消失。”

“与之相对应,马铠不再是汉族骑兵的重要装备了。”

“发生这个突变的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蒙古马很矮小,平均体重只有三百公斤。”

“若骑兵的体重以五十五公斤计,其装备总重以二十公斤计,马铠如前面所说,以四十公斤计,这样,战马若披铠,载荷就超过了体重的三分之一,这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即使勉强承受,其机动性也要大受影响。”

“而在我国这样辽阔的地方,军队的机动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知道军队的威力由打击力、防护性和机动性三部分组成。”

“三部分若不能达成一定的平衡,总体威力就要大受制约。”

“隋末就是如此。”

“当时,隋朝重装骑兵面对农民军轻装长矛手和轻骑兵,却没有体现出与其昂贵成本相称的战斗力。”

“蒙古马不能承受沉重的马铠,重装骑兵也在机动性方面的表现也就非常糟糕。”

“而农民军轻装部队利用机动性优势,在辽阔的战场上战胜了笨重的隋军。”

“继隋朝而起的唐朝,在血淋淋的经验和教训面前,也就无法产生对于重装骑兵的“崇拜之情”。”

“因此,轻装骑兵便成了必然的选择。”

“从唐朝开始,我国的汉族政权不再把重装骑兵视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装骑兵在战场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于到了可有可无的程度。”

“与之相适应,马铠也就越来越找不到市场。”

“实际上,唐以后一直发挥着作用的只有礼仪性的马具装。”

“上述这些,并非我胡乱捏造,而是有证据的。”

“新疆阿斯塔那永昌元年墓出土的骑兵俑,这些艺术品所表现的战马都是不着铠甲的。”

“而敦煌的莫高窟这个唐代洞窟中表现骑兵作战的壁画,所表现的大部分战马也是没有穿着马铠的。”

“到了唐朝,军队盔甲装备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

“从《通典》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四《军械篇》可以知道,唐朝的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士兵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虽然并不是都穿着铁甲,但这个比例比起前面说过的汉代军队着甲比例,还是有很大进步的。”

“而且唐军在开元年间的数额是五十四万,若足额装备,需要盔甲三十二万副。”

“能够满足这个需求,说明了生产力极为发达。”

“与时代相近的只有最盛时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军队。”

“虽然他们比唐朝军队人数多,但是装备要插上很多。”

“在盔甲种类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资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知道当时唐朝一共有十三种铠甲,其中明光铠最为突出,也最被看好。”

江南不知不觉的讲完了明光铠的发展历史。

历经好几个朝代,一步一步的发展,明光铠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最后,江南还不忘补充道:

“关于明光铠的文物证据,最早的是孝昌元年的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

“它们所披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两片近似椭圆形的大型甲板组成的,腰间束带。”

“建义元年的元邵墓中陪葬的陶俑也有穿着明光铠的。”

“这类陶俑高三十点八厘米,而同墓中普通士兵俑高不过十九点一厘米左右。”

直播间的观众们认认真真的听完了江南的科普,再看着江南身上的明光铠,不由的羡慕不已。

“我也好想拥有这样一副铠甲啊!”

“唐朝确实牛逼!不然李世民也不会被尊称为天可汗!”

“帅是帅!不知道明光铠在古代战场上面的战斗力如何!”

“试问,哪个男人不想拥有一副铠甲呢?”

“那是自然,小时候看到《铠甲勇士》中的铠甲,就曾幻想过,长大后还专门买了一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