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男生频道 > 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203、【人物篇】奥金莱克

203、【人物篇】奥金莱克

作者:巴巴维维字数:1934更新:2024-04-28 14:18

【人物篇】奥金莱克:唯一被隆美尔敬佩的英军将领

克劳德·奥金莱克(也译“奥钦莱克”),二战英国陆军上将,战后英军元帅。

英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在战争初期,英国联合法国,结果被德军打得一败涂地。二战中期和后期,英国又联合美国、苏联,才最终在欧洲战场战胜了德国,勉强保住了强国的地位。

1940年7月至1942年7月,是英国最艰难的时期。自从英国海军实施“弩炮”行动后,英国和法国维希政府交恶。美国虽然一直在背后支持英国,但起初因为没有宣布参战,所以支持的方式只能是有偿的物资供应。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国正式结成盟友,但美国参战还需要时间准备,所以英国在亚洲和北非的局势仍然非常被动。

扭转英国危局的标志性事件是英军在1942年底取得了北非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人们也因此记住了蒙哥马利这个名字。战争中需要英雄提升士气,阿拉曼战役后,英国媒体铺天盖地地渲染蒙哥马利的功绩,将他塑造成拯救英国的英雄。可我们再看看蒙哥马利接下来的表现,除了巨大优势下取得了一些胜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稀奇古怪的指挥和陷入苦战的战局。这不得不让人们质疑蒙哥马利的指挥能力。

那么是什么样的“神奇小饼干”让英军在北非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其一是蒙哥马利的指挥能力虽然算不上卓越,但也称得上是出色的将领;其二是英国在结成广泛的同盟后,可以更多地向北非投入兵力和装备,从而在实力上大大超过了隆美尔指挥的非洲军团;其三是德军没有得到和英军匹配的补充,使得阿拉曼战役前,德军的兵力远远落后于英军(阿拉曼战役期间,英军兵力约20万,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兵力约12万);其四是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之前的战斗中,几乎耗尽了己方的兵力,新的兵员和装备只够补上空缺,却不能向英军那样实力大大超过从前。

我们继续剖析第四个因素,阿拉曼战役前耗尽德军兵力的并不是蒙哥马利。他在1942年8月就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隆美尔因为手上只剩下50辆坦克而停止了进攻。给他造成如此巨大损耗的是蒙哥马利的前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

1884年,奥金莱克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平民家庭。八岁时父亲去世,他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1902年他考入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一年,毕业后被派往印度。1903年进入第62旁遮普营服役,其间苦读军事学,研究各国历史名将。渐渐地他总结出一条原则:如果想要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建功立业,绝不可遵循前人的教条,要敢于创新才会有所作为。

一战爆发后,奥金莱克所属的部队调往埃及,保障英国地中海航线安全,准备和德国和土耳其军队作战,这是他首次踏上非洲的土地。1915年,部队移防非洲的亚丁,扼守红海航道口。1916年,部队再次移防到美索不达米亚(西亚两河流域)。

奥金莱克以分队指挥官的职务参加了一战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后期的战斗。他在这个时期对沙漠作战有了一定的认知,广阔的战线、恶劣的环境对双方都是极大的考验。后勤保障问题首先凸显出来,在当地无法筹措足够的粮食,一部分粮食只能依靠外运;与此同时,伤员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很多士兵因此白白丧命。

英国远征军第二个严重问题是部队缺乏配合,这些部队都是战时从各个殖民地抽调出来的部队,每支部队有少量的英籍官兵,大部分则是招募的当地人。部队之间缺少协同,在组织大规模作战时,这样一个松散的组合很难表现出高效的战斗力。

当然,作为一个年轻的指挥官,奥金莱克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军事理论。不过由于其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一战结束时,已经晋升为中校。

一战结束后,欧洲迎来了二十年的和平。和绝大多数二战将领一样,奥金莱克默默地在军中服役。1927年,他获得国防学院深造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印度担任第1旁遮普团团长。

1930年,奥金莱克调到印度奎达参谋学院担任高级教官。他讲课时观点新奇、富有想象力。在使用沙盘讲述战术课程和战略课程时,善于把一些不相干的概念组合成一套全新的体系。这样的教学风格让他博得了“不安分的求新派人士”的名声。

1933年,奥金莱克离开奎达参谋学院,担任白沙瓦旅旅长。因为在镇压当地人民反抗中有功,他于1936年升任英印军副参谋长,晋升少将军衔。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奥金莱克奉命返回英国。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英国决定派遣地面部队进入挪威,以保护北海航线,并封锁德国海军的出海口。新组建的部队命名为第二联合远征军,由奥金莱克担任司令。远征军下辖英军的2个旅、波军的1个旅和法军的3个营。4月20日,联合远征军兵分两路,分别在挪威中部的纳姆索斯港和翁达尔斯内斯港登陆。

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夺取已经被德军占领的特隆赫姆。可是由于缺乏高射炮和必要的空中支援,登陆部队遭到德国空军连续的轰炸,致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