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 都市 > 大唐纵横录之力挽狂澜 >第27章 太玄经的由来

第27章 太玄经的由来

作者:聚散流云字数:1871更新:2024-04-13 16:33

入夜之后,易林一个人坐在墨池的边缘,抬头盯着阴阳柱上的那首《侠客行》,若有所思。

这首《侠客行》以剑刻于巨柱,入木三分,字体看似潦草,其实笔走龙蛇,细看之下,使人入迷,似乎暗藏剑法之道。但李翰林为什么要将这首诗刻在这里呢,而且还是在《太玄经》被盗的敏感时候。难道真的如易林胡诌的那样,是因为喝醉了酒,突然间兴致大发,舞剑写诗。

易林心想,李翰林这人虽然狂,做事也离经叛道,但还不至于如此莫名其妙地乱来,这首《侠客行》出现在这里,肯定有什么隐藏含义……难道和《太玄经》的下落有关?但说来奇怪,虽然李翰林极少出手,但传言他的武功已臻至化境,作为打理藏书阁的侍郎,有谁能在他的眼皮底下盗走《太玄经》呢,搞得他要写下这首《侠客行》不辞而别。

易林在藏书阁里翻读了很多道家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太玄经》的作者扬雄的一些记载。

西汉时期,道家天才扬雄撰《太玄经》,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

《太玄经》表面看似一本普通的学术书籍,文章也都是些关于自然哲学的论述,完全不像武学之书。

杨雄之后,真正能够读懂并从武学上领悟《太玄经》者,几乎没有,即使是历代道家宗师,有天分者,或者能够领悟一二,武功突飞猛进,即使如此,那也只是显浅皮毛而已,不得精髓,可见太玄经的奥妙。

李氏称帝后,李渊将《太玄经》列为禁书,说读此书者思想容易偏激叛逆,于是将民间的抄本全部搜刮烧毁,并将当时扬雄写下的《太玄经》孤本原书藏在翰林院藏书阁。后来又不知为何,那本《太玄经》无故失踪,下落不明。百十年过去了,《太玄经》已然失传。

李太白任职侍郎管理藏书阁时,说不定还真的曾破解密室机关,偷偷阅读过《太玄经》,不然这首惊天动地的奇诗,那一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该如何理解?光是这一点,便足以判他死罪了。

而且更巧的是,扬雄在写《太玄经》之前,也曾在西汉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之职。

听说他在某天夜里,就着星月之光,读老子的《道德经》,忽有所悟,灵魂出窍,天马行空,挥笔写下了这本道教千古奇书《太玄经》,并从此性情大变,离经叛道,不为所容,最后只能远走他乡,从此销声匿迹。

后来有人考究,扬雄离开中原之后,无师自通,武功突飞猛进,而且四处布道,宣传解放天性、为所欲为的思想,随着狂热的追随者越来越多,于是他编撰教义,成立了明教。

听说扬雄晚年让位之后,始终沉沦于研究天道思想之说,无法自拔,最后走火入魔,自焚而死。明教后来还出了个天才叫姬泞,姬宁继承了扬雄的衣钵思想,并带领明教教徒将众多大大小小的异教派统一起来,成立了拜火教,也就是现在的魔教。一统魔教,成立拜火教之后,姬泞在明教教义的基础上,将魔教各派武功融会贯通,由当时的圣女怜岚协助,写下了另外一本武学奇书《明经》。

望着那些仿佛剑招一样的字体,易林越看越觉得头脑空白,视线模糊,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突然间,巨柱上仿佛飞出千百柄长剑,以各式各样的招式向易林袭来,易林大吃一惊,心中震撼无比,竟然情不自禁地使出浑身解数去招架。

虚空中,易林面无表情,双眸空洞,站在墨池的边缘对着空气手舞足蹈,大汗淋漓,衣衫早已经湿透。此情此景,若是被人看见,只怕是要吓得胆战心惊,以为易林撞了邪,遇上了鬼打墙呢。

易林一脚踏空墨池,突然失重,当即惊醒,赶紧后仰稳住身躯,差点便掉入墨池,洗个墨水澡。

当易林醒悟过来这是幻觉时,已经是精疲力尽,气喘吁吁。

易林的衣衫已经被汗水湿透,他举手抹掉额头上的汗水,心有余悸道:“他奶奶的冬瓜豆腐,我这是走火入魔了吗?这首《侠客行》也太邪乎了吧。”

现在已经是深夜子时,藏书阁幽静得落针可闻,虚空中细风回音,细听之下,犹如孤魂野鬼哭泣,让人不寒而栗。正当易林想赶紧离开这藏书阁时,四楼传来一阵异响,像是有人破窗而入。

易林一拍脑袋,苦笑一声,自言自语道,差点忘了中午慕容仙子带人来参观藏书阁时,打开了四楼的窗户,一时之间忘了关紧了。今夜风大,估计是被风吹的。

易林拾梯而上,到了四楼赫然发现书架间躺着一个人。只见他身受重伤,嘴角溢血,奄奄一息。

易林走近一看,竟然是那日老气横秋的小道士张兮。

易林单膝着地,轻轻摇晃了一下张兮的身躯,询问道:“张道长,你还好吧?”

张兮艰难地睁开眼,伸手想要摸向自己的腰间,有气无力地道:“你觉得我像是还好吧的样子吗?你这明知故问得也太假了些!帮我把药拿出来……给我吃一颗……”

说到最后,张兮都已经咬字不清,断断续续,仿佛随时都可能断气,一命呜呼。

易林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道士,明明都已经奄奄一息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Copyright © 2019-2022